在祭扫文化中读懂佛山人的“慎终追远”
春雨霏霏,又是一年清明时。
“慎终追远,则民德归厚矣。”在许多人看来,清明就是祭祀先人、遥寄哀思的日子。事实上,作为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节日,清明经历千年演变,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这两日,市内各大殡葬服务单位迎来祭扫高峰,手持鲜花、提着祭品的市民络绎不绝。
清明从传统走来,也向希望走去。佛山人用朴素的方式,完成一场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们怀揣着崇敬与思念,来到先人墓前,擦拭墓碑、摆上祭品、献上鲜花、轻声诉说生活的点滴。这些看似寻常的举动,串联起一座城市的文化血脉与精神根系。
佛山人祭扫的宗族情怀
在佛山,清明祭祖的仪式感藏在细节里。市殡仪馆内,市民唐先生、李姨陪同家族30余人前来祭扫,竹篮里装着烧猪、苹果、甘蔗、鲜花以及一盒特别的鸡仔饼。
“烧猪寓意红红火火,要选皮脆肉嫩的。鸡仔饼是先人生前最爱吃的。”唐先生说,他们一家人每年清明节都会前来祭扫,因为这不仅是一种对先人的缅怀,更是一次珍贵的家族团聚机会。在这个过程中,长辈会向晚辈讲述家族的历史和先辈的事迹,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和价值观,教育后代铭记先辈的辛勤付出,珍惜当下生活。
这些习俗并非“老古董”,而是佛山人表达情感的载体。广府人讲究“清明前祭祖,不误农时”,老一辈至今保留着“行清”的习惯——天不亮就出门扫墓,赶在太阳升起前完成祭拜。
在顺德乐从,村民祭扫时会带上一把甘蔗,寓意“生活节节高”;禅城张槎的家族墓地旁,总能看到几株特意种下的柏树,象征“家族长青”。传统习俗在一代代人的实践中被赋予新的意义。90后甄先生第一次带着孩子来扫墓,特意准备了乐高玩具。他说:“爷爷生前是木匠,我搭了个小木屋模型,想告诉他,我现在也成了工程师。”
随着时代发展,祭扫方式也变得越来越文明。今年,佛山市民政局推出“鲜花换纸钱”“云端寄哀思”“绿树承遗志”等三大举措,构筑起立体化绿色祭扫体系。“绿色低碳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在移风易俗中,我们见证着时代进步。”市民江女士说。
缅怀革命先烈 传承红色基因
在南海西樵山福荫园,长眠着烈士任耀楚。李女士是任耀楚在南海中学就读时的同学,清明节当天,她特地带上子女,在任耀楚墓碑前献上鲜花,寄托无限哀思,致以崇高敬意。
李女士表示,他们于1991年就读南海中学,1994年毕业,同学们在高中时代跟任耀楚的感情很好,不少同学每年都会自发前来缅怀,“我们没有忘记他,每年都会来看望他,同时也可以跟子女讲述英烈的光荣故事,引导年轻人慎终追远、缅怀先辈,传承红色基因。”
清明祭扫革命先烈,是佛山人对家国情怀的升华。全市各区陆续举办清明公祭活动,引导市民和未成年人缅怀先辈,赓续红色血脉。
来自禅城区石湾镇街道的近50名党员代表走进吴勤烈士陵园开展祭扫活动,深切缅怀吴勤烈士,共同追思革命先烈不朽的丰功伟绩。“革命先烈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生活!”丽银社区老党员梁钰冰感慨地说,每年清明都会带后辈来扫墓,吴勤烈士的革命精神一直激励着年轻一代奋发向上、坚定不屈。
用粤语古音守护家族记忆
清明时节的佛山墓园里,一声声“阿爷”“老窦”的呼唤此起彼伏。顺德飞鹅墓园内,带着女儿来祭扫的市民陈先生指着墓碑教孩子:“这位系你‘太公’,旁边系你‘太婆’。”这种传承千年的粤语称谓体系,正成为清明慎终追远的重要文化载体。
佛山民俗学者梁国澄介绍,“老窦”源自《三字经》中窦燕山积善积德、教子有方的典故,而“阿爷”保留着古汉语前缀,这些称谓将个体精准嵌入家族谱系,“每个称呼都是一部微型家训”。
南海西樵镇黄氏宗祠的清明祭祖仪式上,82岁的黄伯特意用粤语诵读族谱:“十四世祖考讳达荣公,妣陈氏安人……”他解释,粤语完整保留了“考妣”“安人”等古语敬称。
追思之际,当人们以“阿爷”“太公”等粤语古称呼唤先辈,家族的记忆便在声声中得以延续。这些沉淀千年的语言符号,既承载着血脉亲情,更是对岭南文化根基的深情守护……
清明祭扫,不仅是对逝者的怀念,更是一场必威体育官网,必威体育手机app:“我们是谁”“从哪来”的集体思考。而那些擦拭墓碑的手、讲述故事的声,正是一代代佛山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