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威体育官网,必威体育手机app

图片

佛山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来源:佛山市发展和改革局 发布时间:2024-02-22 11:33:23 字号: 分享至: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市委的正确领导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支持下,全力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515”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力保持全市经济社会大局稳定。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情况如下:

  (一)以“奔跑兔”的姿态全力拼经济,经济运行回升向好。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全面落实国家和省一揽子稳经济政策及接续措施,坚决扛起“经济大市勇挑大梁”的政治责任,制定出台“促进稳增长实现开门红18条”“激发企业活力63条”系列稳经济政策,推动全市经济稳步恢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76亿元,增长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9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7514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增加值5534亿元,增长3.3%。

  生产供给稳步回升。工业生产加快,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301亿元、增长6.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160亿元、增长6.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预计突破1万家,五区均入选中国工业百强区。服务业增势良好,实现金融业增加值782亿元、增长11.1%,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27524亿元、19981亿元,增长15.7%、9.6%,新增上市公司5家、累计达81家,入选全国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工业设计特色类),佛山国际陆港等项目投入运营。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举办首届中国国际(佛山)预制菜产业大会,广东农业龙头企业总部经济基地落户。

  需求潜力持续释放。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工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增长31.8%、5.4%,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提高到40.4%、19.7%;省、市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超1600亿元,达到年度计划的133%。消费市场持续回暖,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34亿元、增长3.7%,岭南天地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放心消费承诺”“线下无理由退货承诺”商家数量均位列全省第一。对外贸易稳步提质,与17个国家和地区的双边贸易额突破百亿元,佛山首个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复落地,中国陶瓷产业总部基地、佛山国际贸易港获批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区。

  质量效益实现提升。市场主体活力增强,新登记市场主体40.3万户、增长23.9%,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157.6万户、增长19.2%。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00家、总量突破1万家。招商引资量质齐升,签约引进1亿元人民币(或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534个、签约投资总额4022亿元,其中10亿元人民币(或1亿美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100个、签约投资总额2817亿元。财政收入平稳增长,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0.5亿元,增长0.4%。

  (二)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制造业当家高质量推进。

  科技平台力量不断加强。佛山高新区火炬综合评价排名提升至全国第27名,佛山人才创新灯塔产业园纳入佛北战新产业园起步区统筹开发建设,三龙湾科技城三大片区协同创新、特色发展,三龙湾数智科创产业园开工建设。季华实验室牵头组织实施广东省显示制造关键装备攻关及产业化行动,二期园区交付使用并荣获“鲁班奖”,佛山仙湖实验室牵头启建国家能源氢能与氨氢融合新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蓝橙实验室获批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中科半导体微纳制造技术研究院、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持续提质增效。

  产业载体提质升级。“中部强核、东西两带、南北两圈”高效联动产业格局加快构建,组建“双十园区”专项指挥部,“一园一策”出台十大创新引领型特色制造业园区专项扶持政策,加速主导行业集群发展。佛北战新产业园规划形成5个起步区、11个核心区的产业空间布局,云东海医药健康产业园成为全省唯一的药品监管综合改革先行区,大塘新材料产业园加快建设,高明沧江工业园入选全国绿色工业园。

  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出台实施新一轮工业技改政策措施,完成工业技改投资892亿元,增长33.7%。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入选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新增国家“数字领航”企业1家、市级示范工厂25家,58%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数智化转型。战新产业集群加速成型,美的库卡智能制造科技园二期投产,顺德机器人制造产业集群入选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南海氢能等4个产业集群入选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宝塘新型储能电站投入运营。科技型企业加快培育,累计建有省重点实验室32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90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达7010家。质量工作考核连续五年获省评“A级”等次,新增制(修)订国际、国家标准371项,企业标准“领跑者”数量连续三年稳居全国第一。

  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继续深化,制定佛山市科技赋能制造业当家三年行动方案,不断破除影响和制约科技综合实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重构优化“2+N”人才政策体系,制定出台人才引育、人才安居、人才评定举荐等系列配套政策。修订《佛山市科技领军人才团队资助办法》,完善优粤佛山卡服务管理办法,加快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新增院士工作站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平台16个,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超236万人,省创新创业团队11个,市科技创新团队235个,各类领军人才超400名。成功创建全国版权示范城市,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2.8件,增长24.4%,国星光电荣获中国专利金奖。

  (三)深入推进实施区域重大战略,高水平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速推进。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纵深推进。顺利完成2022年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考核工作,获评“优秀”等次,在珠三角9市中排名第3。三龙湾科技城、顺德粤港澳协同发展合作区等特色合作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广佛全域同城化高质量发展,两市累计建成32条道路衔接通道,“禅城—南海—荔湾”成功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深化与港澳合作对接,香港(佛山)科创转化合作区建设扎实起步,积极推动佛山市中医院院内制剂在澳门转化为中药新药。积极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化“深圳创新+佛山制造”强强联合,深圳科技园佛山科创园一期竣工,顺深产业城核心区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加强与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四大平台战略互动,深化与湾区城市间在人才、金融、科创等领域的对接合作。

  “百千万工程”十大行动扎实落实。抓好对口帮扶协作云浮、茂名和省内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成立驻茂名、云浮前线指挥部,分别选定高州—茂南片区、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思劳片区为产业转移合作园,制定产业有序转移扶持办法,加快推动产业项目导入。实施强区促镇带村行动,组建市域结对紧密协作工作专班,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骨干路网延伸、民生领域合作和行政事项“跨区通办”以及乡村振兴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推动建设“千亿镇街”“亿元村居”,8个镇街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1个区、5个镇、57个村入选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县镇村名单。

  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年度7148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工,粮食播种面积14.51万亩,认定市级以上各类“菜篮子”基地106家,现有规模猪场(户)78个,能繁母猪保有量4.98万头,超额完成省定任务。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提质扩面,禅城区“禅乡城韵”等6条示范带建成,9条新启动示范带加快建设,“西江十里画廊”入选省十大乡村振兴示范带,南海区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全域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年度整治提升田头棚舍1800个,建成农村“四小园”7000个,全部行政村达到省定干净整洁村标准,89%达到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全面铺开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改革,高明区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2023年国家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名单的县区,获中央财政资金1.5亿元支持。对口支援西藏墨脱、新疆伽师以及东西部协作贵州黔东南州、与黑龙江双鸭山对口合作扎实推进,建立与郴州市对口合作机制并不断完善。

  (四)坚定不移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发展动力活力有效激发。

  一流营商环境加快打造。印发实施2023年度版“益晒你”企业服务体系,获评全国营商环境“十大最佳口碑地级市”,在2023年省营商环境评价位列第3名,仅次于深圳、广州。创新推行商事登记服务“随时随地办”、企业开办“一网通办”,打造“一照通行”涉企审批服务改革2.0版,深化30个“一件事一次办”主题集成服务,办事流程环节平均压减58%、时限平均压减64%、跑动次数平均减少84%。完成政务服务标准化国家试点任务,与32个城市实现跨域通办事项9555项。加强公平竞争审查,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工程项目高效审批深入推进,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8类项目审批流程优化、审批时限压减。建立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专项工作机制,推动解决涉企不动产权属、企业转制遗留等问题。数字政府2.0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在2022年省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工作评估获评“非常高”。全面推广信用承诺制度,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全面深化。实施佛山市推动国资国企改革促进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大力开展投资并购、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市属国企资产总额增长18.9%,营业总收入增长54.1%,净利润增长51.9%;“双百企业”“科改企业”数量居全省地级市首位。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印发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26条”“促进个体工商户高质量发展21条”,举办全市面向民间资本示范项目推介会,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土地综合整治改革深化。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探索推行“田长制”,在省2022年度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责任考核工作中获评“优秀”等次,全市耕地总量稳中有增。积极推进“集转国”、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价同权,完善低效土地、闲置土地认定和处置办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盘活批而未供土地2.08万亩,累计完成连片产业用地整备2.43万亩、集约农用地2.85万亩。新增完成老旧工业园区拆除改造1.25万亩,累计完成16.47万亩。

  法治佛山建设深入推进。连续第4年获得法治广东建设考评“优秀”等次。在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21~2022)中居全国地级市第二名。出台全国首部城市轨道交通协同立法的地方性法规,告知承诺制案例入选司法部“减证便民”十大优秀案例。顺德区综合创建和“佛山‘彻底放、智慧管、优化服’法治化营商环境”单项创建获评第二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地区和项目。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设立全省首个农民工工资纠纷诉源治理工作站,建成全省首批30个工资权益保障服务站。

  (五)持续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城市功能品质生态显著提升。

  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提升。加快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规划成果上报国务院待批。推动建筑风貌向精细化、品质化、高标准发展,完成佛山平安中心等28个重点区域、重大项目建筑风貌设计提质工作。东平河水轴线加快建设,十大滨水段92个项目完工57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持续发力,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227个。大力开展石棉瓦房、铁锈皮屋整治,完成整治67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全年目标。推进围蔽空间整治提升,完成整改4047处,其中拆除2734处、长度407公里。

  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规划建设积极推进。轨道交通加快建设,广州站至广州南站联络线、深南高铁珠三角枢纽机场至省界段开工建设,广湛高铁佛山站初步设计获批,地铁3号线在建段等加快建设。广珠广茂联络线、官窑铁路枢纽开通运营。获评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城市“畅通工程”深化实施,打通“断头路”13条,完成交通拥堵点治理46处,新增立体停车库12个、停车泊位12万个。“四好农村路”提档升级,完成农村公路新改建55公里,创建美丽农村路65公里。启动佛山港综合改造提升三年行动,佛山港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高荷港码头开港,顺德水道扩能升级工程开工建设,奇槎泵站工程、山根水利枢纽工程获“大禹奖”。市政基础设施逐步健全,入选国家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新建地下综合管廊3.62公里,建成加氢站3座,500千伏楚庭第二电源通道工程线路方案确定,新增变电容量339万千伏安,23项主网工程、1642项配网工程建成投产。

  绿美佛山八大行动深入推进。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顺利完成南海金沙岛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国家验收考察,佛山市植物园奇松园、龙血树园建成开放。园林绿化品质不断提升,完成森林抚育4.8万亩,森林林分优化2.8万亩,开展“推窗见绿、漫步进园”的公园体系建设,新(改)建公园绿地290公顷,新增5公顷以上大型公园6个,儿童专类公园2个,山体公园3个,口袋公园55个,桥下空间公园14个。“江河两岸、沿路两边、高架桥下”环境和景观实现提升,完成249条重点河涌、1125公里河道脏、乱问题整治,完成14条主要道路沿线323公里综合整治,提升景观绿化3.87公顷、桥梁立体绿化4.7公里,建设亮点河涌50条、秀丽湖库20个,建成碧道183公里。实施“碳达峰十三大行动”,7个主体入选全省首批碳达峰碳中和试点。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14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优良比例提升至92.9%、达到省考核要求,新增完成55条黑臭水体整治。深化大气污染精细化管控,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87.7%。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提升至93%,三水绿色工业服务项目建成投产。

  (六)大力发展民生和社会事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就业形势总体改善,国家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扎实推进,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1.4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4.47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7697人,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教育加快高质量发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提升,完成“5083”目标任务;基础教育公办学位供给持续扩大,全市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中小学43所,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4万个;佛科院更名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顺职院以“优秀”成绩通过国家“双高计划”建设中期验收,高明高级技工学校升格为技师学院;市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全省排名第一,五区政府均获“优秀”等次。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新增三级医院6家,市一医院连续五年入选全国三级综合医院百强,市中医院入选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项目。深化疾控体系改革,新冠疫情防控实现平稳转段。医养结合和养老服务水平提升,全市新增医养结合床位1099张,长者饭堂38个,星级养老机构占比率连续三年保持全省第一。新增托位6200个,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5.3个,已登记备案托育机构达235家。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复核验收,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00%覆盖村居,佛山粤剧院新址落成,举办陶瓷创意周、国潮音乐节、叠滘龙船漂移等文旅活动,全市旅游收入、接待游客数分别增长86.6%、65.6%,九江龙舟入选“2023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名单。

  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基本医保覆盖面巩固扩大,全市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8%,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服务网点提质扩容,建成城区步行15分钟、乡村辐射5公里的“社保服务圈”;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2879元、1200元。新增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1万套、人才住房6151套,发放住房保障租赁补贴2.3万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增长0.1%,启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7次,累计发放补贴1604万元,受惠28万人次。有序开展退役军人安置就业工作,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保障水平持续提升。

  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发展底线,全面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严厉打击整治突出违法犯罪,刑事治安警情数量下降8.7%,被授予首批“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称号。强化房地产、涉众金融等重点领域风险排查,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金融风险总体可控。推进城镇燃气、危化品、消防、建筑施工等行业领域整治,坚决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数下降14.8%,防汛防涝零死亡、地质灾害零伤亡、森林“零火灾”。连续三年获全省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消防工作考核“优秀”等次。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完成188家农贸市场升级改造,重要食品全过程溯源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市物资储备综合基地建成使用,煤电油气等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佛山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外部环境错综复杂,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稳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能力不强,创新资源和人才集聚不够,产业发展能级不高;改革发展各项任务依然艰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城市形象品质和生态质量有待提升,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还有不少短板,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等。对此,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和解决。

  二、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安排意见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515”高质量发展目标任务,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扩大有效需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奋力开创佛山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提出2024年必威体育官网,必威体育手机app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进出口总额增长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城镇新增就业10万人以上。

  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做优做大科技创新平台。推动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质升级,统筹引导五园打造特色产业园区。全力打造佛山人才创新灯塔产业园,加快推进核心区灯塔社区以及四个特色产业园的重点项目建设。高质量建设三龙湾科技城,构建完善“1+1+N”科技创新格局,推动季华实验室全力推进省显示制造关键装备攻关及产业化行动。推动佛山仙湖实验室加快建设氢能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布局新型储能产业。推动蓝橙实验室加快建设。全力推动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广东中科半导体微纳制造技术研究院、佛山(华南)新材料研究院等平台建设,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创新平台支撑体系。

  推进应用型科技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初创科技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的“草灌乔林”梯次培育机制,推动科技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链自主可控,力争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家、“小巨人”企业34家。强化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提高科技攻关效能,建立健全“企业出题、科研机构答题”机制,优化“揭榜挂帅”“赛马制”“业主制”等组织形式,强化产学研协同攻关,努力在工业机器人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领域破解一批“卡脖子”问题。加强科技创新项目、经费管理,按照“能放尽放”的要求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金融深度结合,完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全力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建设,实施知识产权“护航工程”“培优工程”,实现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10%以上。

  强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构建“中部强核、东西两带、南北两圈”产业发展格局,推动“双十园区”编制出台园区产业规划,落实“双十园区”扶持政策,促进新招优质项目优先进园,加快实现产业高效集聚。提升佛北战新产业园建设效能,打造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产业平台,支持佛山云东海医药健康产业园提质发展,高水平建设佛山临空经济区,支持南庄高端精密智造产业园申报省级特色产业园,加快大塘化工专区扩区建设。坚决守好工业用地红线,有序推进集聚区外零散及转功能现状工业用地入园区管理。坚持以“工改工”为主推进老旧低效工业园区改造提升,加快已拆除未实施用地的开发利用,加强重点地段园区的综合整治。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实施新一轮工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支持企业持续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建设年轻态现代制造业体系。更大力度推进“智改数转网联”,全力打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城市,加快数字产业化培育,支持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中小企业,力争65%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加快家电、铝材、陶瓷、家具、食品饮料、纺织服装、黄金玉器等传统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和品牌发展、标准化战略,加强重点行业(产品)质量提升,增强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大力推进新型储能、医药健康、新型显示、工业机器人、新材料、安全应急等新兴产业结群聚集,推动数控机床、精密仪器、大型检测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创新发展,积极布局绿色氢能、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围绕数控机床、高端装备、仪器仪表、医药健康、新型储能、新材料、现代物流、预制菜、工业机器人九大产业方向,开展链式招商、靶向招商,招引一批龙头“链主”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现代商贸、软件和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人力资源服务、会展等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建设十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区,深化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擦亮广东金融高新区招牌,引导各区形成差异化发展的金融业态,推动企业成链条、集群化上市,支持上市企业利用并购重组实现做大做强。持续协调跟进佛山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快东部现代物流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促进电商和快递行业高质量发展。深化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设,支持工业设计企业发展辅助设计、系统仿真、智能控制等高端工业软件,打造高层次工业设计综合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养老育幼、健康服务、家政物业等生活性服务业,扩大优质服务供给。

  构筑高水平人才高地。落实“2+N”人才政策体系,优化引才用才方式,引育与佛山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人才大军。常态化开展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加强与港澳人才合作交流,重点引进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扎实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壮大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高技能人才等十类人才队伍。实施青年拔尖人才团队引进专项、佛山学子“归巢”计划,加快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高质量举办“佛山人才日”活动、国际青年学者智创大会等赛会,完善人才安居、子女教育、就医等配套保障,升级优粤佛山卡服务,开发应用“佛山人才码”,创建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二)着力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全力推动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推动消费扩容升级。加快推进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商圈持续提档升级,提升祖庙—季华路、千灯湖、大良—容桂等核心商圈服务功能,持续打造一批聚人气、促消费的“节”,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加大对汽车、家电、家居等重点行业支持力度,提振大宗消费。推进本土餐饮企业规模化、连锁化发展,提升住宿餐饮、文娱旅游等消费供给。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消费增长点,壮大新型消费。积极发展农村电商,便利优质工业品下乡和鲜活农产品进城,释放农村消费潜力。进一步改善消费设施,大力推进“双承诺”单位创建和消费教育基地提质扩面,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进一步扩大工业投资规模,加快推进宁德邦普、星源材质、赛威传动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实现工业投资增长12.5%。强化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积极布局“新基建”“新城建”,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充电桩、加氢站、管道燃气等覆盖面,力争基础设施投资超过700亿元。主动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增发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资金支持,额度分配向前期工作扎实、建设效率高、产出效益好的项目倾斜。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拓宽民间投资空间。全力稳住房地产开发投资,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安排省、市重点项目投资不少于1200亿元,落实重大项目指挥部“五级责任制”,加强重大项目用地、用能等要素支撑保障,强化审批代办、“益企投”等项目全周期服务。

  推动“五外联动”发展。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支持企业构建海外营销网络和全球化布局,鼓励发展“佛山总部+海外制造基地”模式,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建设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跨境电商综试区、省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加快推进佛山综合保税区建设。培育进出口新增长点,推动家具、家电、陶瓷等传统优势出口产业转型发展,扩大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高成长性新兴产业出口;鼓励有色(再生)金属、黄金珠宝、棉纱、锯材、先进设备及零部件等进口。扩大出口信保对中小微企业的覆盖面,帮助企业加大开拓新兴市场力度。加快推动一批重大外资项目落地,支持外资企业增资扩产,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搭建“侨商+招商”沟通平台,鼓励华人华侨企业家回乡投资兴业。建设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发展知识流程、业务流程、信息技术等制造业服务外包。加强国际贸易摩擦案件全链条指导,不断完善贸易摩擦信息共享、预警监测和案件应对。

  (三)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攻坚,着力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推进“益晒你”企业服务体系一年一修订滚动改革,出台实施2024年度版“益晒你”企业服务体系。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改革,实现必威体育官网,必威体育手机app事项“掌上办”“智能办”。深入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创新发展,探索建立公共数据要素授权运营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项目可研论证,提升投资管理效能。深化招投标制度改革,加强标前标中标后全链条监管,推动招标投标市场规范健康发展。持续加强公平竞争审查,优化准入准营涉企服务,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实施涉企“综合查一次”制度,加快推动“数字+市场监管”,提升综合监管效能。强化政府守信践诺,积极引导企业开展信用修复。

  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动力。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十个没有”亲清政商关系,促进“两个健康”。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充分发挥平台、资源等优势,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各层级企业经营机制市场化改革。持续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深入实施民营企业家培育工程,办好“佛山企业家日”系列活动,弘扬企业家精神。深入实施企业上市倍增计划,引导企业加快推进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运行机制。探索推进企业合规体系建设,促进企业有效防控风险、增强核心竞争力。推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国有企业和农村集体经济多元化混合发展模式。

  深化土地综合整治改革。深化推进“集转国”、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价同权,完善低效用地认定和处置规定,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设节约集约用地示范市。加快建设都市工业创新示范园区,大力推行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供应,提高工业用地亩均效益。加快推进南海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点状供地项目农转用。

  (四)全面参与“双区”和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平台建设,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凸显佛山力量。

  全力打造湾区极点城市。与广州联动共建广州都市圈,深化推进广佛全域同城化,提升基础设施、产业科技、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等领域对接水平,携手共建国际化都会区,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区和全国同城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强与港澳在投资贸易、科技创新、专业服务等领域合作交流,共建香港(佛山)科创转化合作区,加强与澳门中医药产学研合作。全力推进三龙湾科技城和顺德粤港澳协同发展合作区等平台建设,深化建设佛山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基地。有序落实与港澳规则衔接事项,继续抓好湾区标准、职业资格认可等工作。组织开展大湾区功夫电影周、旅游文化节、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强化与港澳在文化、旅游、体育等领域交流合作。

  深化与湾区城市联动发展。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深化“深圳创新+佛山制造”,加快深圳科技园佛山科创园等平台载体建设。加强与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平台战略互动,积极对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牵头推进广东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建设,联合推动广佛惠超高清视频和智能家电、广深佛莞智能装备、佛莞泛家居三个集群向世界级水平迈进。推进“数字湾区”建设,加强智慧城市共建、政务服务“跨境通办”等领域合作。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国家重大战略协同联动的机遇,深化区域产业协作,加大投资推介力度,努力把佛山打造成为优质企业和项目布局大湾区的重要投资目的地。

  提升珠西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全力推进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开工建设,做好外围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共建“轨道上的大湾区”,积极推动广湛高铁及佛山站、珠肇高铁及高明站、深南高铁、佛山经广州至东莞城际等项目规划建设,力争广佛南环开通初期运营,3号线在建段分步开通运营,加快推进4号线一期建设,做好地铁11号线前期工作。构建外联内畅公路网,积极对接深中通道等跨珠江口通道,推进中山东部外环高速北延线、南海至新会高速、广佛出口放射线(二期)等项目建设,力争广佛大桥系统工程(一期)主线通车、广佛新干线狮山道口“平改立”项目完工、富龙西江特大桥贯通至金白线。推广“大湾区组合港”“湾区一港通”新模式,推进佛山港综合改造提升,助力建设大湾区世界级港口群。

  (五)以头号工程力度推进“百千万工程”十大行动,争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验区、示范市。

  突出抓好市域结对协作。大力实施北向战略、西进计划,不断提升高明、三水发展能级。做深做实南海结对三水、顺德结对高明紧密协作机制,完善市区开发建设模式,加快云东海医药健康产业园、佛山临空经济区更合组团等园区建设,引导企业跨区优化产业布局,推进结对协作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性和影响力的项目,促进区与区之间基础设施、政务服务、乡村振兴联动发展。推动禅城区与高明、三水区的科技、金融和数字经济的协作。

  推动镇域经济跃升。推进“千亿镇街”建设,按“市扶持、区主导、镇实施”的模式,加快把桂城、祖庙、大良、荷城等四个镇街打造成“千亿镇街”。因地制宜做强一批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有序推进3个中心镇示范点和5个美丽圩镇省级示范样板建设,以南庄、里水、北滘、明城、白坭5个典型镇培育为载体,强化乡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建设一批工业重镇、商贸强镇、文旅名镇、农业大镇。按照“依法依规、应放尽放、能放全放、急需先放”原则,赋予“千亿镇街”区一级和部分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先行先试构建竞争新优势。

  扎实落实省内对口帮扶协作。坚决扛起对口帮扶协作茂名、云浮政治责任,建立健全产业帮扶协作机制,强化对产业有序转移的政策支持,加快共建产业转移合作园,推进“反向飞地”建设,加快推动产业项目导入,开展“村企共建、村村结对”,加大营商环境帮扶协作力度;加强省内对口云浮、肇庆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推动对口帮扶协作工作出新出彩。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行动。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摆到更加突出位置,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施都市现代农业引领行动,大力发展现代渔业,按计划开展全域养殖池塘改造提升,开展水稻、花卉、水产育种攻关,加快打造水产、花卉、预制菜等特色产业集群。从严抓好耕地保护,确保完成耕地恢复、粮食和油料生产、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加快在建大型生猪养殖项目建设,稳定生猪产能。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提升农村垃圾处理和生活污水治理水平,加快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市“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综合示范片、“百里芳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构建连线连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风貌。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服务改革成果,稳步推动“亿元村居”发展。持续做好对口支援西藏墨脱、新疆伽师,东西部协作黔东南,与双鸭山、郴州对口合作等工作。

  (六)加快提升城市品质和综合承载力,建设半城山水满城绿的绿美佛山。

  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高标准制定实施面向2035年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强化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推动形成城镇网、生态网“双网镶嵌、和谐共生”的国土空间新形态。加强城市风貌品质管控,完善市、区两级首席设计师体系,推进东平河水轴线片区首席设计师服务项目,加快城市秀台等特色滨水公共空间建成开放。大力推进围蔽空间整治,持续开展“江河两岸、沿路两边、高架桥下”景观提升和环境整治,常态化推进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以及主要道路沿线围挡、铁丝网隔离带、“三线”乱挂和石棉瓦房、铁锈皮屋治理,多途径建设样板路和示范点,推进公共家具和道路栏栅统一设计美化。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等“三大工程”,建设筹集配售型保障性住房3000套、保障性租赁住房1.5万套,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25个。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攻坚行动,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53个。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城市“畅通工程”,推进海绵城市、加氢站、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深化城市治理体制改革,推行“大市政”全链条运营管养模式,提升“一网统管”建设水平。

  大力推进“绿美佛山”生态建设。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统筹大规模国土绿化、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林分优化和林相改善等重点工作,优化林分1.7万亩、抚育森林1.1万亩、新造林1.4万亩。统筹“岛、岸、路、桥、山、园”生态节点建设,分类谋划全市48个江心岛绿化美化彩化,先行打造10个示范岛。推进碧道建设、水生态修复、岸线提升,新建碧道120公里,再启动20个秀丽湖库建设,高标准推进10个省级、市级水经济试点建设,积极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机制。打造绿美城镇公园体系,新增改造绿地100公顷。拓展城市增绿路径,健全城市绿化技术指引,科学规范修剪城市树木,全面提升“四旁”“五边”绿化美化品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实施“碳达峰十三大行动”,规划建设一批绿色低碳循环的3.0版现代化园区,统筹规划建设园区环保设施,推进园区规划环评编制,培育一批绿色工厂等绿色制造示范项目,加大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绿色建造推广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持全流域强统筹大兵团分层次治水,深入开展河道清淤治违,排查整治排水单元、暗涵和入河排污口,确保国考、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扎实推进工业园“污水零直排区”建设,科学改造提升养殖池塘,整治55条农村黑臭水体。深化以臭氧防控为核心的大气污染防控体系,打好“车、企、油、路”协同治理组合拳,加强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全过程监控、治理。以“两区”建设为统领,推进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省考核要求。强化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全域建设“无废城市”,高标准创建“无废城市细胞”,完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推动实现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七)擦亮历史文化名城品牌,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大力弘扬“十大传统文化”。坚持以文铸城、以文兴市、以文化人,深挖粤剧、功夫、龙舟、龙狮、陶艺、工匠、美食、秋色、祖庙、忠义等“十大传统文化”内涵,擦亮历史文化名城品牌。扶持粤剧精品创作,推出一批时尚、现代、受众广泛的国潮剧目。高水平建设“世界功夫之城”,打造黄飞鸿、叶问、李小龙等功夫文化IP,举办多元化功夫赛事。推动“中国龙舟之乡”出圈出彩,统筹办好佛山“西甲”足球联赛、“50公里徒步”、龙舟赛等群众性赛事活动。做大做强醒狮制作、龙狮文化消费、龙狮运动培训等产业,大力培育龙舟赛事品牌。加快美陶湾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大力引进青年创客、设计师、艺术工作者和陶艺大师,推动陶艺文化具体化、实物化传承。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大城工匠”,打造“匠才之都”。持续擦亮“世界美食之都”金字招牌,深入推进粤菜名厨评选、名菜推荐、名店推广及全域营销,推进本土餐饮企业规模化、连锁化发展。高规格办好广东非遗周暨佛山秋色巡游活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省主会场,活态传承非遗项目,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统筹保护活化古建筑群落,推进佛山古镇片区、芦苞祖庙古墟镇改造提升,建设岭南广府文化街区,提升忠义主题园等景观节点,推动历史建筑、特色街区、文化场所、民俗印记串珠成链,打造城市文化地标。持续弘扬状元、剪纸、西樵山、香云纱、中医药等文化,共同构造佛山文化群像。深化“敬业之城”“志愿之城”“乐善之城”“信用佛山”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培育壮大创意设计、影视传媒、网络视听等产业,做大做强演唱会经济、赛事经济、电竞经济,提质建设禅桂坊数字视听文化产业园等文创园区,打造伦教黄金珠宝产业园、桂城平洲玉器街等特色基地,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推动文旅赋能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整合提升自然景区、传统村落、文物古迹等文旅资源,开发和优化民俗游、美食游、红色游、乡村游、工业游、研学游等精品旅游路线,提质建设西樵岭南文旅产业集聚区、顺德世界美食产业集聚区等载体,支持顺德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巩固拓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成果,持续开展公共文化设施效能提升行动,建设提升佛山市博物馆、佛山岭南书院等项目。实施岭南广府主题文艺创作工程和文艺人才培育提升计划,推出一批反映时代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文艺精品力作。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办好城市艺术季、佛山音乐季、全民综艺大舞台等品牌性群众文化活动,做好十五运会佛山项目筹办工作。优化布局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统筹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向基层、乡村倾斜,推出“艺术夜校”“夜间延时”等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元文化需求。

  (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扎实做好稳就业促就业,持续抓好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人群就业,健全失业人员再就业帮扶机制,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圈。实施技工教育“强基培优”计划,抓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支持规范就业新形态,构建“1+5+N”零工市场服务体系。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积极开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创建,实施学前教育“5085”攻坚行动,创建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深化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加大高中教育学位建设支持。巩固落实“双减”成果。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推进市属高等院校高水平学校项目建设。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实施“新强师工程”,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加快健康佛山建设,开展名院、名科、名医、名药“四名”工程,实施深化医改“三五三”行动计划,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推动市二医院新院区等加快建设。实施中医药“三融合四提升”工程,推进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持续开展艾滋病综合防治,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和“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发展银发经济。建设国家普惠养老城企联动城市,推广“家门口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稳步推进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扩大普惠托育服务有效供给,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发展妇女儿童事业。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纵深推进全民参保计划,稳步提高社保待遇水平,优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深化城区步行15分钟、乡村辐射5公里的“社保服务圈”。促进多层次医疗保障有序衔接,完善实施住院管理办法和大病保险办法,提升“健康·佛医保”待遇保障水平,推进居民医保精准参保扩面,实现“应保尽保”。深化社会救助改革试点,加强低保、特困、残疾人等群体基本生活保障以及孤儿、流浪乞讨儿救助。做好全民国防教育、安置就业、双拥优抚、人防等工作,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加大推进拥军支前工作力度,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十连冠”。

  坚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推动常态化扫黑除恶走深走实,深化网络安全综合整治,严厉打击电诈、毒品等违法犯罪行为,不断健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金融等领域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积极稳妥推进重点房企风险问题解决,做好保交楼工作;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巩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成果,持续打造“1+6+N”工作体系,加快推进全科网格建设,强化镇(街道)综治中心枢纽作用,推动矛盾处置化解在早在小。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佛山、法治佛山,健全平安佛山建设考评制度机制,继续推进平安镇(街道)、平安村(社区)创建活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城镇燃气、建筑施工、危化品、道路运输、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严格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持续深化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强化重要农产品、食品药品全链条监管,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现代化治理能力。管好用好市物资储备综合基地,加强煤电油气运保障协调,切实做好重要物资、重要商品保供稳价工作。